日前,在中國醫學論壇報舉辦的“呼吸連線·妙語生花丨中西醫結合防治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交流會”上,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延偉教授以《氣道黏
2023年4月26日是第16個“全國瘧疾日”,宣傳主題為“謹防輸入性瘧疾,持續鞏固消除成果”。隨著夏日臨近,瘧疾的高發季節即將到來,瘧疾是什么?我們應當如何預防?小編帶您一探究竟。
瘧疾俗稱“冷熱病”、“打擺子”、“發瘧子”,是一種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血液寄生蟲病,但是可防可治。寄生人體的瘧原蟲家族中有“四兄弟”,即“老大”惡性瘧原蟲、“老二”間日瘧原蟲、“老三”三日瘧原蟲、和“老四”卵形瘧原蟲。在我國主要活躍的是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;其他兩種少見,近年偶見國外輸入病例。瘧疾也是目前全球廣泛關注的三大疾病(瘧疾、艾滋病、結核病)之一,是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。熱帶地方如非洲和東南亞是瘧疾高度流行地區。
瘧疾的傳播方式
1、蚊媒傳播瘧疾的傳播媒介是按蚊。按蚊叮刺吸人患者或帶蟲者的血后,再叮刺吸人正常人的血時,就將瘧原蟲傳給后者。
2、血液傳播。因胎盤受損或在分娩過程中,患瘧疾或帶瘧原蟲的母體的血污染貽兒傷口,由母體傳給胎兒,造成先天性瘧疾;另外。也可以因輸入感染了瘧原蟲的血液而被感染。
感染瘧疾后典型表現
典型的瘧疾發作過程分為發冷期或寒戰期,發熱期,出汗期和間歇期四個階段。以周期性發冷、發熱和出汗為主要表現,還會出現頭痛、肌肉痛、惡心嘔吐、全身不適等。多次發作后,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,嚴重者甚至出現腦型瘧、多器官衰竭等病癥。
輸入性瘧疾的臨床癥狀多不典型,與感冒癥狀多有相似,很容易誤診或漏診。輸入性瘧疾中3/4以上病例感染的是惡性瘧原蟲,如不及時治療,很容易發展成重癥瘧疾,以腦型瘧多見,臨床表現為神經系統、呼吸系統異常,出現重度貧血、低血糖、高原蟲血癥,以及呼吸窘迫綜合征、代謝性酸中毒、腎功能不全或循環衰竭等臨床表現和并發癥。如若治療不當,甚至會導致死亡。
預防與治療
▲ 瘧疾是通過蚊媒傳播,做好個人防護,防蚊蟲叮咬最重要。特別是在戶外,盡量穿有防護作用的衣物,如長袖、長褲,暴露在外的皮膚可涂抹驅蚊劑。
▲ 做好家庭防護,可使用蚊帳、紗門、紗窗,睡前在臥室噴灑滅蚊藥。
▲ 注重環境衛生,清除垃圾、雜草、填平污水坑,做好滅蚊工作。
▲ 出國前應了解目的地流行疾病狀況。前往非洲、中南美洲、東南亞國家返回后,如出現發冷、發熱、出汗、乏力等癥狀,應盡快到正規醫院就醫,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。
▲ 一旦感染瘧疾,應按照醫囑全程、足量服藥,避免出現復發和耐藥。瘧疾經過科學治療可以完全治愈,不必太過驚慌。
▲及時發現、報告、診斷和治療輸入性瘧疾病例,防止瘧疾輸入再傳播,是實現消除瘧疾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