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在中國醫學論壇報舉辦的“呼吸連線·妙語生花丨中西醫結合防治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交流會”上,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延偉教授以《氣道黏
一年中最炎熱的“三伏天”過去了,全國整體氣溫也逐步下降。從出伏到秋分,是一年當中氣溫波動最大、最頻繁的時期。有人形容這段時期的天氣是 “早上涼颼颼,中午熱死牛”。但是這個時節氣溫波動較大,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非常大。
從出伏到秋分,是一年中氣溫波動較大且頻繁的時期。出伏就代表著出了伏天,炎熱漸消,但是往往在處暑尾聲,人們會再次感受高溫天氣,也就是傳說中的“秋老虎”。
雖然寒冷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,但是“秋老虎”這種天氣早晚涼爽,白天悶熱、高溫,一天中的氣溫跨度大,同樣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。因為當天氣漸趨涼爽,忽涼忽熱的外界環境使人體血管從擴張到收縮,又從收縮到擴張,這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是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。而且,天氣涼爽時,一些心血管病患者覺得健康狀況良好,容易放松警惕,遇燥熱天氣會導致疾病急性發作。
不僅如此,不時出現的高溫天氣,使人體大量排汗,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、血流緩慢,引起腦血栓。高溫天氣還可能導致機體血容量不足,造成重要器官灌注不夠,人體出現缺血性損害,引發心絞痛等。
因此,出了伏天,更加不能放松,要正確養生。
出伏后,少做這些事
1、不要太早晨練
出伏后的初秋時節,溫差逐漸加大。有些人四五點鐘就外出晨練,此時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,讓早晨本已較高的血壓上升更快,從而增加腦血管意外發生概率。
2、不要在夜晚開空調
出伏后,使用空調要十分注意,盡量不要在夜晚睡覺時開空調,要開的話,最好定時,以免半夜空調帶來外界的寒氣,入侵人體內臟、經絡和骨關節,引起感冒、腹瀉、頸肩腰腿痛等癥狀。
3、不要睡得很晚
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秋乏”。為了緩解秋乏,需要睡得早一點,早睡早起,較之夏季增加1個小時左右的睡眠,或者通過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。
4、不要喝水太少
出伏后,出現高溫天氣的次數依舊不少,身體水分大量蒸發,不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血液濃度增加。每天的喝水量應不少于2000~2500毫升,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后應喝一杯水,半夜醒來也可適量補點水,可降低血液黏稠度,預防血栓形成。
出伏后,多吃這些食物
銀耳被譽為 “長生不老藥”、“延年益壽品”、“菌中之王”,有滋補生津、潤肺養胃、嫩膚美容的功效。銀耳性質平和,可以與多種食材搭配,煲湯、煮、燉均佳。
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,這個時候正是蓮藕成熟的季節,其營養價值很高。蓮藕有清熱潤肺、健脾止瀉、益腎固精的效果。
南瓜性溫、味甘,含有豐富的維生素,如維生素 B2、維生素 C,以及一定量的鐵、磷,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,對改善秋燥癥狀大有裨益。
蜂蜜營養豐富,天然滋養,具有養陰潤燥、潤腸通便、解藥毒的功效。可以每天早晚在溫開水中添加一兩勺蜂蜜,空腹飲用。早上喝蜂蜜,可以快速補充體能,讓一天有充足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