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在中國醫學論壇報舉辦的“呼吸連線·妙語生花丨中西醫結合防治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交流會”上,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延偉教授以《氣道黏
陰氣為陽氣所壓制稱為“伏”,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,分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俗稱“三伏”。
今年的三伏天從本月的16日開始,到次月的24日止,共計40天之久。
彼時盡管三伏天未到,但全國多地已提前開啟了“蒸烤”模式,目前部分地區的最高氣溫突破40℃,讓人不得不感嘆,這還沒到三伏天就已經這么熱了,入伏后的日子如果不是在燥熱中憋悶,就是在酷暑中窒息。
說到三伏天,離不開另一個詞,那就是“冬病夏治”。
什么是冬病夏治?
“冬病夏治”是中醫的特色療法,其以《黃帝內經》中“春夏養陽,長夏勝冬”的理論為基礎,也是中醫學“治未病”的充分體現。
冬病夏治簡單理解就是,利用夏季,太陽升騰,陽氣旺盛,人體陽氣達到高峰的特點,尤其是三伏時節,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,此時通過對人群體質進行辨證施治,調整人體陰陽平衡,以減緩乃至控制一些冬天的宿疾。
“冬病”為什么要“夏治”呢?
冬病夏治的顯著優勢是“治本”。
對于冬病患者來講,若人體陽氣不足,也就是若本身體質偏于虛寒,再加上冬季寒冷氣候的影響,兩寒夾擊之下,解凍便很困難,所以入冬就很容易發病。
盛夏的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,人體氣血相對流暢、汗毛孔開放,此時患者體內的積寒容易積聚在后背膀胱經、關節等部位,此時是驅散體內風、寒、濕、邪的最佳時間,更容易將病癥趕出來。
什么人適合冬病夏治?
冬病夏治更適用于陽虛質、氣虛質、痰濕質人群,比如冬季容易發作的呼吸系統疾病、風濕免疫性疾病、消化系統疾病患者,以及體質虛弱者。
適應癥包括:
慢性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哮喘、變異性咳嗽、肺氣腫、過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等中醫辨證屬陽虛為主,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;
也適用于怕冷、怕風、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的患者;
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、骨關節病、頸椎病、肩周炎、腰椎病、強直性脊柱炎等表現陽虛寒盛者;
慢性腎小球腎炎、慢性腎盂腎炎、腎病綜合癥緩解期、遺尿、尿失禁、夜尿頻多、遺精、陽痿等;慢性虛寒性胃病、慢性腹瀉等;
其他如素體陽虛、皮膚凍瘡、痛經、免疫力低下、多汗癥等都是冬病夏治能夠治療的主要疾病。
冬病夏治可不只有“三伏貼”
說到冬病夏治,人們馬上想到貼膏藥,確實三伏貼是“冬病夏治”的典型運用,但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并不僅僅是貼膏藥那么單一。
冬病夏治還可運用內服溫補湯藥、穴位注射、拔罐、刮痧、藥膳等以扶助正氣,驅逐寒邪,這些也都是“夏治”增強療效的重要手段,所以可根據具體的病情選擇最佳的個性化治療方案。
三伏天在即,冬病夏治正當時,莫要錯過治療的好時機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