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發病具有季節性,也可全年流行,人群普遍易感。為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,保障人民群眾健康,1月22日,國家
中央氣象局提示,新一輪的冷空氣又雙叒叕來了,好消息是這股冷空氣不會造成大范圍的寒潮,更多的是會在中東地區、南方地區造成大范圍的大風降溫、降雨天氣,形成“中部寒冷、南部濕冷”的氣溫環境。但即便如此,冷空氣南下依舊給大家的身體健康帶來不小的“沖擊”,燒傷科、皮膚科因凍傷前來就診的患者明顯高于往日。
凍傷,不止“冷凍”,還有“濕凍”
很多人以為凍傷只會發生在干燥寒冷的天氣下,其實不然。
凍傷的機制是人體受低溫影響,體溫下降、血管收縮、血液循環和供應減少,導致皮膚組織出現的凍結或者壞死。
當空氣中濕度較高時,空氣中的水汽會加速熱量傳導,導致人體體溫下降速度更快。同時,相比于干燥寒冷的天氣,人們更容易忽視濕冷天氣下的穿衣御寒。
所以,濕冷天氣凍傷發生的頻率更高一些。
療傷,“冷凍”回溫,“濕凍”除濕
在干燥寒冷環境中遭遇凍傷,回溫是第一要素,可以用溫水幫助傷者恢復體溫,水溫溫度保持在40攝氏度左右較為適宜。
若是濕冷環境中遭遇凍傷,除了回溫之外,還要注意“除濕”,要將傷者轉移至干燥、溫暖的環境中,并除去患者寒冷、潮濕的衣物,讓其皮膚保持干燥。
不管是“冷凍”還是“濕凍”,受凍的皮膚最初會有麻木、發白、冰冷等表現,之后會出現如皮膚紅斑、脫屑、水泡等癥狀,此時可以在凍傷的皮膚處涂抹京萬紅軟膏等治療凍傷的藥物。
京萬紅軟膏是《凍傷中醫診療指南》的推薦藥物,對于凍傷治療有確切療效。該藥由黃芩、黃連、紫草、當歸、金銀花、地榆、冰片等33種中藥組成,具有活血解毒、消腫止痛、去腐生肌的功效,可用于凍傷、燙傷、燒傷等皮膚瘡瘍腫痛、創面潰爛的治療。
如果發現皮膚凍傷部位變為黑褐色甚至出現血泡等,說明凍傷的程度較為嚴重,要及時至醫院就診治療。
雖然,我國已臨近二十四節氣表中的“驚蟄”,氣溫正在逐漸回升當中,但“倒春寒”仍舊不能不妨,大家仍需時刻警惕冷空氣的“偷襲”,及時關注天氣變化,隨時做好添加衣物的準備,以避免凍傷等疾病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