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和腹瀉對抗近半個世紀從敗績的“常勝將軍”,先聲藥業的必奇蒙脫石分散片的優勢體現在劑量更易控制,這對于普通人群用藥治療急慢性腹瀉方面而言可
熱水袋、暖手寶、電熱毯等取暖“神器”,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一兩件。這些物品攜帶方便、取暖效果好,可許多人也因使用不當,取暖物品接觸皮膚的時間過長而造成低溫燙傷。
普通燒燙傷,通常是在高溫氣體、火焰、開水等接觸下造成的創傷,這種創傷通常顯而易見,也容易讓人察覺和躲避。而低溫燙傷有點類似“溫水煮青蛙”,是指50℃左右的溫度在局部皮膚作用時間過長,使熱力慢慢滲透進皮下軟組織而引起的燙傷。
低溫燙傷的發生初期,觸及到的只是人體的表皮,如果及時撤離熱源,損傷完全可控。但如果對溫度產生適應性,就很難及時察覺,從而導致熱量滲透進入更深層的組織,造成燙傷加重。實際上,只要溫度達到44℃持續6小時,就可以造成皮膚的損傷,因此很多人都是一覺醒來才發現身上起了一個大水皰。
低溫燙傷哪些人更容易中招?
嬰幼兒表達能力欠佳,如果監護人照看不周,很容易導致低溫燙傷。
女性冬季手腳冰涼現象比男性常見,會更多地使用取暖物品,因而更容易出現低溫燙傷。
糖尿病、脈管炎、中風后遺癥等患者以及老年人,因局部皮膚感覺功能減退或障礙,易受到低溫燙傷傷害。
術后患者、醉酒、過度熟睡的人,常因意識不清而發生低溫燙傷。
低溫燙傷怎么處理
低溫燙傷的處理方法與常規燙傷不太一樣,一般情況下,發現時皮膚已經出現了水皰、紅腫等損害,這時再用水沖降溫就太遲了。需要根據皮膚情況進行處理。如果水皰直徑小于2厘米,當中的液體可以被身體吸收。注意不要輕易挑破水皰,保持局部干燥,水皰皮是很好的保護膜,可以防止傷口感染。
如果水皰較大,人體是難以完全吸收的,為避免不小心弄破水皰,造成更大的傷口,可用無菌針頭、醫用棉棒將其刺破后,吸干組織液,再用碘酒消毒,蓋上紗布。注意不要移除水皰上的表皮,可以創面處涂抹京萬紅軟膏促進創面愈合,預防感染,抑制疤痕,視情況使用紗布覆蓋、包扎,隔天換藥。
低溫燙傷發生時不易及時察覺,想要避免低溫燙傷關鍵在于提前預防。高危人群使用取暖物品時,無論自我還是家人都需格外注意。首先控制好溫度,一方面可直接調低取暖物品的溫度,另一方面取暖物品不要直接接觸皮膚,最好隔一層衣物或毛巾等。其次需控制好使用時間,避免長時間的接觸同一部位,更不可在熟睡時使用取暖物品。